最近看到周围一堆招聘需求都是年龄小于35,人到中年压力倍增。今年公司业绩压力大,又碰上行业寒冬,虽然领导天天鞭策,但跟大伙儿问了一圈都是信心不足。美联储加息导致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,GPT带来的技术革命,医药行业政策引起的行业寒冬,主要竞争对手上市失败,每一项为中年焦虑添砖加瓦。
全球经济环境随着过去一年多美联储加息越发下行,国内更不用说,外贸停滞消费降级,大环境不好这个词已经在不同场合听到过很多次。本来觉得随着疫情结束经济放开,整个经济环境能有所改善。但现在看看,改善的更多是旅游、餐饮,对于我们这类B2B行业没什么积极影响
从最早GPT3.5发布,到Office 365 co-pilot,到Github co-pilot x,直至最近的一堆插件,AI从对话到大规模工作应用仅仅过去了几个月时间。作为在软件公司的一员,深感掌握AI的重要性。但自己毕竟不是技术出身,也没这么多时间研究。依赖现在的IT团队研究GPT API和插件感觉遥遥无期。自己不进步就意味着早晚被淘汰,也不知道公司能不能赶上AI这波浪潮。
去年FDA收紧中国创新药审批,过去几年医保谈判、带量采购推行,国内外政策对于医药研发没有一个利好。未来国内对于中药的推广,还会进一步压缩传统西药的医保费用空间。最近两年国内医药公司上市的创新药大部分卖的不行,研发投入十几亿,最后卖回本都难。卖的卖、砍的砍、裁的裁,以前PE/VC在研发行业到处撒钱,现在融资条件苛刻,爱投不投。政策利空、资本寒冬,也不知道医药研发这行什么时候才能迎来第二春。
竞争凭借稀烂的招股说明说,毫不掩饰的圈钱目的,数字都对不上的回复函,亏得惊人的财报意图IPO,毫无例外的被证监会否了。融资融到到E+轮,估计也是投资人逼得也没办法,总得递个IPO给投资人一个交代。证监会肯定是给机会让他们主动撤回,但投资人压力大,还是硬着头皮上会。我们公司毕竟概念跟这家类似,竞争对手上不了市有些负面影响。
生活还得继续,疫情三年经历了悲欢离合,但愿未来不会被时代所淘汰。

偶尔送送外卖保持危机意识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