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经济将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调整过程,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。如果我们不顾这个过程,盲目拉高经济增长速度,那么我们付出的代价将是更加沉重的。
托住地产行业的目的是稳住钢铁和其他行业
政府采取的措施
- 大量放贷 。5月新增信贷6645亿
- 资本金下调:催促地产厂商大量开工。国务院13年来首次下调商品房资本金比例
- 北京国土局密约开发商催促尽快开工
钢铁行业近期现状
地产商增加开工量救钢企,钢企再扩大生产。
钢铁的现在一片红火,各地小钢厂又纷纷上马,我们国家出现了,最近几年一直难以看到的钢材净进口的局面,各个主要码头也堆积着巨量的铁矿石,由此可见一些拉动钢材的政策是有效的。但是主要钢铁厂还是亏损的,供销两旺的局面居然对主要钢铁厂的经营没有改善。
第一季度Cpi上升PPI低位徘徊: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。在买方市场条件下,由于供大于求,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,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,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,甚至可能继续走低,企业盈利减少。
原材料涨价对中国这种制造业大国是致命的,上游需求不足,而下游原材料涨价,势必压缩中间制造业的利润,企业生存更加困难。
房地产业近期现状
分析人士称,拥有大量闲置资金的民营企业家正在把高端住宅变成为他们的”高级储蓄罐”,借以躲避可能来临的通货膨胀。
下调资本金的真正原因,即由于企业过度扩张,导致资本金不足。这说明本轮扩张已超过企业的真实能力,甚至超过银行的放贷风险控制能力。
实际情况:
- 温州炒房团疑重现深圳买下百余套房产
- 部分城市楼市“量价齐升” 抄底游资再现楼市
- 深圳房价6月初上涨28.1%
房地产的刚性需求:
- 房价的刚需也是要那些想买的人买得起。
- 前日,全国政协“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”专题组在北京市政协的调研报告会上,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表示,按照2008年现房住宅成交量看,这些空置住宅现房至少要2年半才能消化。
政府对面房地产骑虎难下
当全世界都在挤压地产泡沫,唯独中国在维持,这样泡沫会越来越大,最后会影响4万亿的投资效果。和开发商谈降价卖房,谈加大开工量就是对牛弹琴吗。开发商要做的就是利润最大化。
买房保值的风险——日本十年
1、任何的有一定级别的经济调整,最终的资产价格都不是刚好回到所谓合理的水平,而是大幅度地折让,这正如任何一次资产价格的上升热浪,总要把价格抛向远离合理水平的疯狂状态,而下跌时的道理是一样的,市场总是以不理性的行为为其基础,而这种非理性的状态才是最有杀伤力的。
2、不动产变现能力差,等大家都想变现时,你就是知道了.
最终受害者
国家放开资本金约束,是以国家信用默许银行放开风险控制。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以变相的银行贷款直接补充资本金。
结果是道德风险,未来的大量银行坏账没任何人负责,这是以金融危机的来推托一切责任。
谁买单?你和我。
谁受益?企业主和寻租者。
银行是谁的?最后倒霉的谁?绕来绕去还是老百姓
有钱铺路没钱保障,中国近十年的发展是拿着百姓的保障钱和福利钱去做再投资,这笔欠款早晚要还的——权利监督还是一点不到位.百姓钱交上去就没什么事儿了。
8万亿的信贷中,央行这里起到了一个劫匪的角色,信贷8万亿其实是对全民的恐吓,你的钱拿出来不拿出来,不拿出来我救放水了?
4万亿大量投资所造成的影响
- 大量的投资造成了需求过大,物价就上升了,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就上升了,这样,银行信贷就紧缩了。银行信贷紧缩以后,经济又会下来,于是又要靠增加投资,这种情况就形成了W型。
- 可能出现的后果:经济没有转型,大量的投资以后,结构失调,某些部门产能过剩了,库存增多了,于是不得不又压缩投资,经济下来了,不得不再靠追加投资。所以就形成了W型。总之,一是促使银行信贷的紧缩;一个是产能过剩造成投资的压缩。这两种情况都是需要警惕的。
实际情况是:在经济不景气、外需不足的情况下,因为过去长期消费不足、内需不足,为了保持8%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不得不加大投资。正式消费不足引起了投资的不断扩大,而不是投资多了挤了消费。如果消费充足,为什么要不断加大投资呢?市场经济中,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总有一定的比例。消费增加以后,市场需求增加了,于是就增加投资,增加了投资就会进一步刺激消费,形成良性循环。
关于大量投资的具体分析可以看这贴 4W亿,救经济还是救政治?且听我慢慢说来
4万亿投入公共基建确实能在一定时期内稳住局时,但拉动不了民间投资,更提升不了消费。
中国消费不足的根源
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倾向于企业和政府,向居民倾斜不够,没有提高居民最终的消费能力。
中国的很多经济问题,用体制外和体制内就可以解释的通了,体制外有不断哺育体制内,体制内高度垄断高福利掌握大量资源,也就是所谓先富起来的人,所以中国没有奇迹,5%的富人就5000万人了比欧洲一个国家的人还多,但其他人呢?航空公司亏了那么多,但里面的人过的怎样呢?他们占用的就是其他人失去的那部分。
现在的政策调整,即便中央选择正确的路线贫富差距的措施出台,结果也是大量资金转移外逃,限制效果不大,一批人原本就存在外资行,移民政策有几百万就可以走了,2成人掌握十几万亿的财富,不要期望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。
政府面对消费不
足所采取的畸形措施
对地方政府“从严征税”担忧 我是江苏的,我们江苏最近税务局召开全体企业法人开会,贯彻温总理的讲话,对税收要‘应收尽收’,所以对所有企业的财务全部查账(06-08年)3年。据 内部消息,税务部门是有罚税指标的,数额不小,现在是大家都人心惶惶,地方财政收入降低,入不敷出,像这种变相收款不知会重复到何时?
美国那边都看不下去了给咱出谋划策
盖特纳表示,希望中国能实现从外需到内需的转变,从投资和出口密集型增长到由国内消费带动的转变。“增强国内需求也有助于增强中国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,”他说,“中国的成功取决于增长方式的转变,这需要提高居民收入、减少居民预防性储备的数额,而这反过来要求政府提供覆盖更全面的社会安全网络,帮助居民更容易获得信贷,资金的来源将通过中国国有企业贡献的红利实现。”
国民对立面的误判
地产,老百姓和开发商对立,医改,医院医生和患者对立,其实这都是错误的,真正的问题是政府的缺位和体制。
在中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,必定导致人涌向好的城市,最后超出这些城市的负载能力但又无法分流,而政府又完全舍弃基本的保障房制度,必定导致地产畸形的发展。
医疗也是一样,所有好的资源全部在最好的甲级医院,而且z f最基本医疗保障有没有做好,并将包袱甩给医院,医生搞创收,再好的医生首先要填饱肚子吧,在这种买卖关系中医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,因此医患矛盾越来越严重。
教育也是一样的问题,因为朱的一句话各院校开始疯狂扩建,各地大学城拔地而起,但这时候政府却捂紧钱包一毛不拔,让各院校自行经营还贷,这就造成各学校为了盈利疯狂招生,而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。
形成了国民与开发商对立,与医患矛盾,最终闹得不可收拾时,伟大英明的神流着泪出现了… …“我们来晚了!”
总结
2002年到2007年间在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投资,现在已经转变为生产能力。而危机使家庭财富骤然缩水,家庭不得不减少消费,产能过剩问题于是浮出水面。——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同时减少,生产过剩问题将更加严重,于是,金融部门状况也会因”有毒资产”和不良贷款的增加继续恶化。——过去,当类似情况发生时,某些国家还可以用本币贬值、促进出口的方法,摆脱经济衰退。但现在是一次全球性危机,本币贬值不能带来出口回暖。——危机已进入第二阶段,实体经济问题已经显现,发展中国家必将受到严重影响。
08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央行过分收缩信贷,再加上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外需快速萎缩,大量中小企业资金枯竭最后倒闭破产,资金紧张也导致股市一落千丈,大量 中产被套其中,消费也快速萎缩,供求严重失衡产能过剩,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危机(其实危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98年)。
面对危机我们采取的措施是,央行超预期释放信贷,国家大量投资维持产能,退税补贴鼓励消费。维持产能导致市场扭曲,高效率的民企倒闭或陷入困境,而低效率的国企由于国家注资得以存活,国进民退使得市场竞争法则失效,实体经济越来越冷,基本没有投资机会,央行释放的资金必然进入股市,大宗商品市场,由于大量 中小企业主动或被动倒闭,再加上通胀预期,部分资金流入楼市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一边是火变是水的原因。
资本是逐利的,不缩减产能资金永远也不会流入实体经济,因为没有投资机会,这也就是之前说的经济越差反而股市楼市越好,虚拟经济转好会吸引实体经济的资金进入,导致实体经济更加失血。国家出台大量刺激政策用于帮助企业去库存化,第二步必然是收缩产能企业破产重组(下岗失业不能避免),当供求平衡时,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将到来,这样会对股市楼市的资金有抽离作用,这时大家就要当心了,股市也不会像08年一样直线往上冲,很可能是震荡上行或大箱体震荡,要注意节奏,一个回调可能会有几个月。
这次国家采取了时间换空间的做法,大家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,一定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,安全第一,尽量选择流动性好的投资品种如股票,而地产流动性很差, 当你看到不利政策时可能就很难兑现了,而现在很多进入楼市都是冲着通胀预期去得,我一直说的没有需求并且产能过剩不会有恶性通胀的,起来的通胀都是虚的, 当实体经济回暖时,这些资金必然要兑现流出,他们都是整层整幢的买最后谁来接他们的盘呢?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,当美国经济企稳后,美元必定反转全世界的资 金会流向美国,我国的资金水位会降低,对我们的股市楼市甚至实体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,这也是我不建议炒黄金的原因。国家财政越来越吃紧,一定会找新的税 源的,此前的燃油税也是为了补充财政推出的(其实是抢了地方z f的肉,哈哈),因此物业税迟早会出台,估计是等大家都有房的时候,以后楼市的消费属性会更强一些,而投资属性会弱化。近3-5年可能会比较痛苦,但如果能扛过去,中国经济结构能调整到位,可能又是一番景象,但问题是你能熬的过去吗?
清华大学袁钢明教授也认为,因为我们的资金大量是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当前的消费并没有完全起来,消费没起来,就不会有通货膨胀。所以他反而是遗憾现在 没有通货膨胀。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认为,通胀出现,一定是经济复苏了有通胀,从这个角度讲,有通胀并不是坏事。现在大家谈通胀,实际数据 没有通胀。如果我们真出现了通胀,这种结果也要比我们以大萧条方式完成这个调整要好得多。
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将是购买力的耗竭
g c d做任何事是有底线的,底线是不能恶性通货膨胀,也是唯一的底线,如果出现会不惜一切代价把通胀压下去。因此也是前面提到的,一旦cpi往上串时,股市也差不多到头了。
回复 Kai 取消回复